华通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老战友是最暖的陪伴,就像在西北吃的甜醅一样

2022-07-30| 发布者: 华通网| 查看: 144| 评论: 3|来源:互联网

摘要: 拜望战友到西北靖远,喝到一种另类的美酒——甜醅,心头不禁又泛起层层西北风情的涟漪。醇香甜醅贾洪国撰写...
微信群 http://www.438dh.com/weixinqun/

拜望战友到西北靖远,喝到一种另类的美酒——甜醅,心头不禁又泛起层层西北风情的涟漪。

醇香甜醅贾洪国

撰写老战友相聚的故事,就像在西北吃甜醅一样,你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,眼巴巴地看着它,闻着它的味道,把筷子伸向它,先是大口大口,然后是细嚼慢咽,直到吃完,仍然意犹未尽。

老战友是最暖的陪伴,当兵时我们相依相伴相知相助,是并肩作战的战友,如今老了,我们依然是彼此的陪伴,住得近的自然可以常聚聊天,住的远的也没关系,现在交通方便,高铁,动车,飞机,远在天涯,也能早发夕至,有事没事常常聚聚,说军旅往事,聊生活琐事,陪伴在身边,倍感温暖!

我到靖远拜望战友已是盛夏,但战友们依然家家都为我备下了甜醅,足可以让我酣畅淋漓,不醉不归。好像四川的茶饮,贵客一到,自然海碗奉上。

吃甜醅,不仅解馋饱腹,也应了喝酒的习俗。虽然甜醅的酒精度很低,但干吃几碗,不胜酒力的人也容易“飘”起来。发酵好的甜醅,看上去粒粒白嫩,吃起来口感像果肉,要是入口细细咀嚼,会品出前、中、后三种不同的风味。前味是麦芽香,淡雅清新;中味是糖水香,甘甜润人;后味是酒香,醇厚迷醉,这酒香比果酒醇厚,比醪糟米酒浓郁,同去拜访战友的爱人吃两口就脸红不已。

吃甜醅不追求格调高雅的杯碟碗盏,也没有茶余饭后的那种矜持,更像是一餐饭食,殷实而敦厚。因其甘甜清冽、味道可口还略带酒香,一碗下肚,夏天去暑,冬天驱寒,甜味能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,带给人愉悦,最主要的是还能填饱肚子,在炎热的夏日喝上一口,有种说不出来的舒畅。

甜醅是靖远的一种特色小吃,将玉麦去外皮簸净,清水洗去杂质,入锅煮至表层开口,沥出晾冷,加入甜醅曲和匀,装进坛中密封,保持恒温,经三五天发酵,开坛食用,醇香、清凉、甘甜,夏能清心提神,冬则壮身暖胃。

一份一份酿好的燕麦米被装在碗里,往碗里兑点水,最后一道工序就算是完成了。吃的时候再自己搅拌搅拌,清清凉凉的凉白开瞬间变成淡淡的乳白色,轻啜一口,酸酸甜甜,再舀一勺沉底的玉麦米,筋筋糯糯,很有嚼劲。

我战友张全斌的家乡,靖远农村每年端午前后,是最美的时节。初夏的天光明媚,杨柳青青,门前的花朵开得正盛,时令的水果蒂落成熟。人们梳洗打扮、沐浴冲凉,无论是人是景,都在用一年中最好的状态迎接端午。小孩子戴着五彩的手绳到处炫耀,大人们采来艾草柳枝插到门上祈福,等玩够了、忙完了,回到家里吃一碗甜醅,没有其他食物更能慰藉过节的心情。

端午节这天的乡村,靖远人除了走亲戚就是看戏,这天是不能下地的,即使是最勤劳的人。因为下了地,地里会有瞎瞎(中华鼢鼠)的。看戏是最正常的,社戏是要唱的,一是敬神,二是人要看。有时社里的戏班子唱,有时请外地的剧团唱,这可高兴了青年和小孩,几天几夜看到底,戏唱完了,人还想跟着剧团一起走,有人借此机会喜获爱情成果。走亲戚,大都是女儿回娘家,布兜里装着谷角,小磁罐中提着甜醅和凉粉坨子,那是用来孝敬娘老子的,当然怀里少不了抱个胖娃娃。

酒醅子是西北地区的风味小吃,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。民间有句顺口溜:“酒醅甜,老人娃娃口水咽,一碗两碗能开胃,三碗四碗顶顿饭”。当然,酒醅虽好吃,但也不能贪食,忌空腹食用,吃多了也会“酒醉”的。

在陇中做甜醅多用玉麦,玉麦是燕麦的一种,它的色泽口感,真就像玉一样黄亮温润,入口有着油津津的口感。

西北陇中的多数乡村,如今杂树乱草,早已遮盖住了印象里黄荒秃圪的山脊,那土基或红砖箍叠而成冬暖夏凉的窑洞;那门前屋后粗古高俊的老树;用井绳捆吊的结实而又被荡得高远的的秋千,不改初衷的牵挂虽不能如茶,清新又醇香,却占据身心,令人念念不忘。

靖远战友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玉麦,他们渴望过上天天白面馒头的日子。春不刮,土不开,无论空中飘的是黄沙还是黑土,庄户人眯缝着眼,该种啥种啥,耽误不得。一犋牛或一犋马拉一套人扶着的播种犁,其后跟一人,肩挎着玉麦籽袋子,均匀而有节奏地往垄沟里撒着籽种。扑面的沙土沾在脸上,嘴唇干裂都不敢舔一下,舌头在嘴边小心一扫,咯噌咯噌尽是沙土。

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黄河两岸广袤的原野,没有一丝的风,水分被蒸得一干二净。在这种情况下,其他农作物种下去定是必死无疑,颗粒无收,可钢筋铁骨的玉麦,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,终归会破土而出的。用不了几天,顽强坚韧的麦苗便会惊世骇俗地拱破坚硬的土层,勇敢地从滚烫的土地中钻出来,看上去嫩黄嫩黄的非常的瘦弱。

一场透雨过后,绿油油的玉麦长出来时,杂草也搭顺风车肆意疯长,为了给禾苗松土和除草,人们圪蹲着挪小步锄地,腿疼得不行就跪着锄,锄头锄去了垄背上的草,垄眼上与禾苗混长的草只能一棵棵用手拔掉,锄上一天,胳膊酸疼酸疼的,连饭碗都端不稳,小腿肚子疼得簌簌簌直抽筋打抖。

秋风不刮,麦籽不来。那满挂着铃铛的玉麦像波浪似地一波涌过来又“唰”地一波涌过去,集体整齐划一地舞蹈着,欢快地歌咏,一天天由深绿变浅绿,由浅绿转黄。如果让靖远人画一幅画儿来表达,画中所凸显出的一定是对生命的礼赞和无尽的感恩,以及饱满的情感和希望。

什么小麦、玉米、胡麻、糜子、谷子等,地性越好,肥水越足,它们就收成越高,玉麦却不然,肥和水恰到好处,长尺余高的玉麦,颗粒饱满,若肥和水过盛,可以窜到三尺甚至更高,待成熟时,杆发黄变脆,秋风滚过嘁哩喀喳全部爬下,一片狼藉。

老战友和家人喘着粗气,呼哧呼哧地来到地头,容不得半刻休息,待不得喘一口粗气,挥汗如雨,尽管腰酸背疼,他们怕的是起风刮倒熟透的玉麦,怕的是一阵冰雹打破他们期待已久的收获。

初冬时节,乍寒还暖,一层薄薄的雪并不妨碍打玉麦。两人面对面翻动梿枷狠狠砸下,此起彼伏,叭叭作响,在山谷中久久回荡。打好的莜麦要用木掀扬起,风将渣滓吹去,剩下的就是黄灿灿的玉麦粒了。

那一粒粒玉麦,钟情于这块热土和精心侍弄它们的人们,它们更见证了周而复始,延续它们命脉的当地人的苦难岁月,甚至吝啬的不愿让更多人来分享,因为外地人不会从中吃出那难言的情感和理解,吃出那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。

玉麦面可以用来熬山药、熬豆角、熬倭瓜,也可以炖咸菜叶、蘑菇肉汤、蒸鸡蛋羹、调凉汤等。吃完饭后,再将剩余的汤汁兑开水烫嘴烫嘴地喝上一碗,饱嗝一打,真不知今夕是何年。

当然,玉麦最好吃的还是玉麦甜醅,做成甜醅是一首悲壮的歌。首先要去皮洗净,通常是把玉麦装到布袋里,然后使劲往地上摔,要摔好久好久,一直要摔到胳膊酸痛,洗净后的玉麦浸泡一整夜,就可以上火煮了。

猛火烧,小火焖,煮至八成熟,能咬动就可以出锅了。要掌握住麦粒煮沸的火候与时间,煮得太软,一发酵几乎成了汤水;煮得太硬,又会吃起来没有软糯的口感。看到玉麦刚好“开花”,疏松而不烂,露出白嫩饱满的麦仁说明煮好了。煮麦子时,麦香萦绕在屋里,甜醅还没做好,小孩子已经馋疯了,偷吃一把煮熟的玉麦先过过嘴瘾。

麦粒从粗糙到甜美精致,只需撒一把酒曲即可。麦粒晾至常温,后面的做法就跟糯米做的醪糟米酒类似,拌上酒曲,装进干净无菌的瓷盆里密封发酵即可。放多少酒曲,要根据麦子份量斟酌,放多放少都会做坏。瓷盆要裹得严严实实,才不会腐败发酸,所以不用的毛巾,不穿的旧衣服,都会被妈妈们拿来绑在上面。

端午前后,麦香弥漫在街巷里,你家的甜醅甜不甜?成了亲朋邻居最默契的话题,直到端午节这天,一层层揭开布罩,打开盖子,一股浓烈的酒香味扑鼻而来。麦粒软糯香甜,底下的汁液如蜂蜜一样粘稠,又如琼浆一样酒味醇芳。

风吹来酩馏酒的醇香,无心深夜独自贪杯,只想与战友对饮,轻啜浅饮,那发酵的浓烈,让兄弟们两腮如西下的夕阳般晕染各自的双眼。翻开过一页页军旅记忆的手,在端起装有甜醅的碗里,装满了过日子的从容。

久别的战友相聚,难免军旅回忆触景而发。战友们把乡愁记忆中,久久回荡着那股温馨、而令人沉醉的味道奉献出来,心头不禁又泛起层层地域风情的涟漪。都说,民俗是一支清远的笛,总在有月光的夜晚响起。是啊,靖远是一曲余音缭绕、经久不息、萦绕心间的不老乐章,总是让我和那里的战友肝肠寸断。靖远的每一片砖瓦,每一寸土地,每一粒泥土的芳香,都如初恋的味道,历久弥新。

(文中图片均由蒋国琼提供)

作者简介:

贾洪国:1968年生人,西藏军旅五年,双流县报记者十年。出版有个人文学集《一花一世界》、《人生足迹》、《风兮雨兮》。近年来,主要精力用于采写《寻访战友故事集》,目前已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初稿创作。因为“人在变老,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!”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,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,一念花开,一念云起,在时光中拈花微笑,能穿透岁月的漫漫尘埃。

作者:贾洪国



分享至:
| 收藏
收藏 分享 邀请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华通网  

GMT+8, 2019-1-6 20:25 , Processed in 0.100947 second(s), 11 queries .

Powered by 华通网 X1.0

© 2015-2020 华通网 版权所有

微信扫一扫